水晶连连看下载,中国地质博物馆:穿梭亿万年的相逢 水晶连连看怎么下载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小朋友从中学习各种矿石小知识。新华网 陈延特 摄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钱春弦 陈延特)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为迎接博物馆日、普及博物馆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并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国地质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其中作为第一次亮相地博的《生活中的化石》科普活动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
中国地质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更了解化石,更珍惜化石,也使观众离博物馆更进一步,对化石的认识更多一些。此次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科普讲解、科普小游戏与手工活动,让观众们了解到更多的博物馆知识内容,使观众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化石的应用。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及家长首先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参观史前生物厅内容。小朋友们既对地球的沧桑巨变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又在老师的讲解中对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掌握了更多的内容。通过“古今连连看”小游戏、《生活中的化石》科普小讲座,小朋友们了解到原来生活在几亿年前的生物对现代日常生活竟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山西省盛产煤炭,是因为远古时期这里被茂密的树林所覆盖;科学家通过研究鹦鹉螺的生活习性,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研究三叶虫的复眼,帮助商家制造出了更高效的LED灯泡。原来化石不仅埋藏在地下或收藏于博物馆,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活动最后,小朋友们由博物馆老师带领,用橡皮泥、彩笔等工具,制作出来属于自己的“古生物化石冰箱贴”。手工活动不仅结合了古生物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帮助参与者更好地记住化石的外表和它其中包含的知识。
珍贵的蓝色绿松石。新华网 陈延特 摄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王玲介绍说:“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承载着自然科学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发达国家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往往作为展示国家实力和信心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和文明的摇篮,我们愿意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古代生物化石三叶虫。新华网 陈延特 摄
事实上,博物馆开启了原野考古的先河,人们熟悉的周口店猿人是由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员发现的。相对于其他博物馆而言,中国地质博物馆可能需要一定专业性知识才能真正的读懂“它”,地质年代久远的古生物化石更像是“风尘仆仆的使者”,带着亿万年前的使命来与人们相逢。
铬钒钙铝榴石,又称为“沙佛莱石”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新华网 陈延特 摄
据介绍,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而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一块被砍过,有故事的狗头金。新华网 陈延特 摄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工作人员正讲解古生物化石的特征。新华网 陈延特 摄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创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中国唯一的地学科普杂志,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各种地学科普活动连绵不绝,使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